脊骨知識
脊骨知識
時常感到腰痠背痛,已經吃過多次止痛藥但只能夠暫時緩和痛楚?想要從根源解決痛症問題,除了服用藥物外,有些人會選擇脊科治療,但究竟看脊醫能否向保險公司進行索償?
Q1. 看脊醫能否進行保險索償?
A. 首先你需要清楚了解自己所購買的保險類型,建議可以向你的保險代理人詳細查詢。在查看保單內容時,你需要留意當中有否包括脊醫治療及每次治療最高賠償額及每宗意外最高賠償金額,同時要注意保險索償的程序,以及有否需要普通科醫生轉介信或其他資料。
Q2. 脊醫診所接受什麼類型的保險?
A. 通常診所均接受意外保險、公司醫療保險、旅遊保險等,但保單詳細內容需要向你的保險代理人查詢。
Q3. 脊醫診所提供什麼類型的治療服務?
A. 不論是長期的身體痛症,還是因意外而不幸受到的損傷,都可以透過脊科治療以作改善。治療的範圍包括脊椎、關節、肌腱及神經系統,脊醫會按患者病情的嚴重性去進行治療,如透過脊科手法去把患者錯位的脊椎關節矯正,亦會利用衝擊波、超聲波、激光等儀器作治療之用。
不少保險公司的計劃都有涵蓋脊醫的診症服務,但當中究竟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普通科醫生的轉介信又是否必須要有?
Q1. 如看脊醫想索償保險,需要普通科醫生的轉介信嗎?
A. 不同的保險公司及不同的保單內容的索償程序有異,有些保險計劃接受客人直接向脊醫求診,而大部分則要求客人必須先向普通科醫生求診,然後再經轉介去接受脊科治療及進行索償,建議要先了解清楚保單內容及向您的保險代理人查詢。
Q2. 在看脊醫時,我需要帶同保險索償表格一同求診嗎?
A. 有些保險公司會要求意外保險的保險索償表格必須由普通科醫生填寫,而對於其他保險計劃,如醫療保險而言,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會要求索償表格須由主診醫生填寫。為免產生任何誤會,建議患者在求診前應先向保險代理人作仔細查詢。
Q3. 在領取普通科醫生的轉介信時,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
A. 多數的保險公司都會要求轉介信需要轉介醫生的頭銜,如列明轉介至脊醫。另外在收據中亦需要註明醫生的診斷,而該診斷需要與脊醫的診斷一致。此外,應注意提交收據及其他文件的日期及時限,否則有可能不接受索賠。
相信不少有運動習慣的人士都會購買醫療或意外保險以作保障,一旦不幸受傷想看脊醫,究竟在保險索償時有什麼程序?準備文件又有哪些?
Q1. 在前往脊醫求診前我需要留意什麼?
A. 現時不少的健康保險計劃都涵蓋脊醫的診症服務,但建議在求診前,應先向保險代理人查詢您的保險計劃是否包含脊科治療。除此之外,亦需查詢清楚相關計劃的賠償金額,了解保單能涵蓋所有金額還是部份,亦要注意有否一些限制條款,以免影響保險索償。此外須注意在前往脊醫求診前有否需要先看普通科西醫再作轉介,以及了解索償程序,在求診前亦可先向脊醫諮詢收費以作參考。
Q2. 如希望進行保險索償,我需要準備什麼文件?
A. 在保險索償時,您需要準備已填妥的保險索償表格、醫生診斷證明、收據、普通科醫生的轉介信、保單持有人的身份證明等文件,詳情需要向保險代理人查詢。索償表格上需要有正式的診所或醫生的簽署和蓋章,在醫生的診斷證明上需要列明診斷日期,要注意轉介信的日期不能作更改,應確保相關文件能按時限提交至保險公司,否則有機會索賠失敗。如果您打算向多於一間的保險公司進行索償,需同時準備其他公司的索償表格,在求診時讓醫生填寫及診所蓋印。
很多人都會購買意外保險或醫療保險,即使有需要看醫生也可以避免支付龐大的醫療開支。但經常聽別人說有保險索償不足的情況,究竟保險是否包括所有的檢查及治療費用?
Q1. 意外保險已包括檢查及治療費用嗎?
A. 多數的意外保險計劃都會包含檢查及治療費用,如包括照X光的費用等,但保單的賠償金額及條款則各有不同,有些可以涵蓋全部金額,但有些則只能涵蓋部份,在購買保險時可先向保險公司或代理人查詢清楚。
Q2. 脊醫有什麼服務提供?
A. 脊醫全名為脊骨神經科醫生,主要是醫治人的神經系統所引致的功能失調,簡單來說是醫痛症,醫治的是人體結構平衡,並非一般藥物可以處理,所以當病人發生意外,結構受損或關節發生錯位、引致肌肉及軟組織發炎時,便會用經嚴格訓練的關節矯正技術、和各種醫療儀器消炎及止痛,當中嘅服務範疇首先包括詳細檢查,觸診,醫學影像,作出斷症;主要治療手法,為關節矯正,還有營養及補充品建議,教育正確姿勢,健康復健方法等。
Q3. 如何避免索償不足的情況?
A. 您需要確保在向保險公司提交文件時有否遺漏。如希望看脊醫能否進行保險索償,多數都需要普通科西醫的轉介信,在轉介信上應確保資料整全,如發生意外的日期、時間、地點、受傷原因、受傷情況等,如果在受傷時有明顯的表面傷痕,亦應在求診時向醫生提及。
足弓的作用是什麼?
足弓能夠吸收地面對腳的衝擊,是我們的避震器,讓我們平常能穩定地行走和跑步。足弓主要 由蹠骨和跗骨組成,再加上足底的韌帶及肌腱等組織,構成一個弓型結構。足弓的主要功用是 分散踝關節支撐的重力,令我們站立時能有更穩定的支撐力。它是一個具有彈性的組織,可以 在人體行走、跳躍、腳部著地時,緩衝地面的反作用力與身體重力,令腳底的血管和神經不受 壓迫。
足弓分別有哪三個?
- 內側縱弓:內側縱弓可說是最重要的一個足弓,它位於腳底的內側緣,是由楔狀骨、跟 骨、舟狀骨、距骨及第 1-3 蹠骨所組成。在我們站著時,第 1-3 蹠骨遠端及跟骨粗隆會作為 支點;而屈趾長肌、脛後肌、蹠側跟舟韌帶、屈拇趾長肌肌腱、足底的短肌、蹠側長韌帶等組 織能夠維持足弓的曲度;至於內側縱弓是擁有最強彈性的足弓,所以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緩衝跳 躍的衝擊力和避震。
- 外側縱弓:外側縱弓位於腳底外側緣,是由第 4-5 蹠骨、距骨、跟骨所組成。在我們站著 時,第 4-5 蹠骨遠端和跟骨粗隆會作為支點;足底小指側的短肌、腓骨長短肌肌腱、蹠側跟 骰韌帶、蹠側長韌帶會作支撐作用。由於外側縱弓是擁有較小曲度的足弓,所以它的主要功能 就是支撐負重和維持直立姿勢。
- 橫弓:橫弓位於腳底中間,是由楔狀骨、蹠骨、骰骨所組成,並有腓骨長肌肌腱及其他韌 帶支撐,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我們走路時推蹬腳部。我們每人的身體結構都不同,因此足弓又分 為高足弓、低足弓和一般足弓三種。足弓的主要功能是吸震、支撐身體及平衡。如果足弓過高 或過低,有機會影響身體的平衡力,或會在運動時容易受傷。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什麼是「高弓足」?
「高弓足」指足弓的位置高於正常,呈拱橋狀,在足底壓力測試中或會出現斷掌情況。高弓足 人士的前後足會拱於地面,因此行走或站立時壓力會集中在前後足,令患者感到痛楚及走路不 穩。
高弓足有什麼症狀?
- 錘狀趾或爪狀趾
- 腳掌或腳跟上有繭
- 行走時易於感到疲勞、容易扭傷及出現肌肉酸痛
- 進行足底壓力測試時,足印時會出現疑似「斷腳掌」,或中足過窄的情況
如何改善高弓足?
- 訂製合適的高弓足矯形鞋墊:能有效改善足部偏歪的問題,同時為足弓提供承托,增加接 觸面,幫助分散壓力,令步姿變得穩定,並避免筋腱過度拉扯而造成不適。
- 選擇合適的鞋子︰建議選擇有鞋帶的鞋子,能鬆開鞋帶令腳部有足夠空間,免於擠壓拱起 的腳背。另外也可考慮鞋頭更深的鞋子,能提供較大空間給腳趾及前腳掌,以免造成不適。硬 度適中的鞋子也適合高弓足人士,能有助吸震,穩定腳部。
- 小腿伸展運動:平常可多做一些小腿伸展運動,幫助拉鬆小腿的肌肉。例如高弓足人士可 挺直上身,把腳掌踏向上傾在拉筋板上伸展。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扁平足的人士可配合穿著矯形鞋墊去矯正腳形,改善扁平足的問題。但除了平時穿著矯形鞋墊 外,平常亦可做一些運動配合去改善扁平足。
什麼是「先天扁平足」和「後天扁平足」?
「先天扁平足」是指因遺傳因素、先天韌帶鬆弛、先天跗骨黏合等而導致出現扁平足。而「後 天扁平足」則是指因欠缺運動令腿部肌肉不夠力量,不能維持足弓的作用、體重大幅增加而影 響足弓發育、小朋友太早用學步機或太早穿鞋等問題而致。
扁平足可以透過做運動去改善嗎?
如果只是「後天扁平足」,可以透過做以下運動去幫助改善。
- 彈跳運動︰扁平足人士可做一些彈跳性的運動,例如跳繩、籃球等。
- 腳尖站立︰可踮腳走一小段路,但不宜踮腳過長時間,以免小腿肌肉繃緊,踮腳後可配合 一些拉筋運動,以伸展小腿肚。
- 腳趾運動︰可把毛巾作道具,先把毛巾放在地面上,然後嘗試用力以腳趾抓著毛巾以作鍛 鍊,但不宜鍛鍊過長時間,以免肌肉疲勞及出現痛症。
- 戶外運動︰可多走在不平坦的地面,如沙灘、草地上等,刺激腳底。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懷孕時為什麼會腰酸背痛?
- 懷孕令內分泌和生理結構出現變化
- 懷孕時胎盤會製造一種荷爾蒙(鬆弛素),令肌肉關節及韌帶變得鬆弛,使痛症增加
- 孕婦體重增加,所有負擔集中在孕婦的脊椎及腰椎處
如何可以紓緩孕婦痠痛?
- 三角伸展式︰這個伸展動作有助訓練腳部和腰椎的伸展,強化大腿前側的肌肉及脊椎,舒 緩肩頸及背部酸痛。首先把腳輕輕張開,雙腿距離約 3-4 倍骨盆寬度,然後把雙手打直張 開,再把左手放下,腋窩要打開,膝蓋要放輕鬆,保持呼吸自然,維持動作約 20-30 秒,然 後慢慢回到正中間,再換另一邊把右手放下,同樣做約 20-30 秒。
- 坐姿扭轉式︰這個伸展動作有助強化腰椎的力量及背部的彈性,增加脊椎的柔軟度,從而 可緩和坐骨神經痛的問題,並改善便秘、脹氣等問題。首先在身體後方放置瑜珈磚,然後坐直 在瑜珈墊上,盡量把雙手向上延伸,接著吐氣時,把右手輕輕的放到左膝外側,而左手則放在 後面的瑜珈磚上。把坐姿扭轉時,脊椎要保持直立,放鬆肩膀,保持呼吸自然,利用胸腔左轉 的力量去帶動左手向後,維持動作約 40-60 秒,再換另一邊做。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孕婦在懷孕時身體會出現許多變化,還有機會伴隨多種痛症,如關節痛、脊椎痛、肩背痛等。 一些孕婦還特別指出自己的膝蓋感到異常疼痛。以下為你解答關於孕婦膝蓋痛的疑問!
懷孕時為什麼膝蓋會疼痛?
- 荷爾蒙變化 ︰在懷孕晚期,身體會釋放荷爾蒙以放鬆孕婦的肌腱及骨盆韌帶,為生產作準 備。但這些荷爾蒙除了令骨盆附近的韌帶鬆弛外,還會引起其他肌腱及韌帶變得鬆弛,當中包 括膝蓋附近的韌帶。膝蓋骨有機會因未能正確地移動而導致膝蓋痙攣。
- 靜脈應變︰懷孕有機會令膝蓋和腳部靜脈的壓力增加,引起膝蓋疼痛。
- 體重增加︰懷孕期間,孕婦的體重會出現增長,對膝蓋造成壓力。身體有可能會因不習慣 額外的體重而膝蓋疼痛。
- 過度運動︰懷孕期間運動是有益處,但若過度進行運動,則可能會削弱膝蓋,使膝蓋疼 痛。
如何能紓緩膝蓋痠痛?
- 多做鍛鍊膝蓋的運動,強化膝蓋,有助治療膝蓋痠痛。
- 多吃鈣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腐、乳酪等,幫助維持身體內鈣的含量。
- 把冰袋或熱墊放在膝蓋上,能緩解痛楚。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您也會常常感到肩頸僵硬和痠痛嗎?現時肩頸痠痛的問題已變得十分常見,連年輕一族也會受 肩頸痛的困擾,你知道成因是什麼嗎?以下教你如何紓緩肩頸痛楚!
肩頸痠痛的成因是什麼?
大部份人肩頸痠痛的成因是長期維持不良姿勢、血液循環不佳、欠缺運動所致的。由於長時間 保持同一姿勢,肩頸肌肉會長期繃緊,無法休息,導致肌肉缺氧和缺血,引起肩頸僵硬和痠 痛。
可以如何紓緩肩頸痠痛?
- 改善姿勢︰平常使用電腦時,電腦螢幕要位於視線水平以下大約 12-25 度,不可低過 30 度。使用手提電腦的人士更要小心,因為手提電腦的螢幕和鍵盤是相連的,我們使用時會宮容 易低頭和駝背,使用時最好把手提電腦墊高,並避免放在腳上使用。
- 靠牆站立︰如果我們的身體長期坐著、常常低頭使用手機、對著電腦螢幕,我們會容易出 現駝背問題,肩膀會拱成圓形,肩頸部位的肌肉會被拉到錯誤位置,結果造成痠痛。我們可以 多靠牆站立,把雙腿張開至與肩膀同樣寬度,雙手自然地平放在身體兩側,不用刻意靠往牆, 雙眼要向前方直視,肩胛骨用力往後靠,要感覺到身體壓在牆上。
- 熱敷︰我們可使用熱水袋或熱敷墊,一天熱敷肩頸部 2-3 次,可以紓緩頸部僵硬,改善肩 頸痠痛。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很多人都會忽視了正確姿勢的重要性,令身體出現各種痛症。以下就為大家解答下有關不良姿 勢的問題,以及教大家如何自己檢查站立姿勢。
為甚麼會容易腰酸背痛?
如果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或者做重複性的動作(如使用電子產品、玩電子遊戲等),會導致 肌肉疲勞。如果長期做不恰當的運動、姿勢不良或超重,軟骨和韌帶可能會出現慢性勞損,導 致腰頸部酸痛。如果持續不適,應盡快就醫。
為甚麼會出現寒背的情況?
我們不論站著或行走時,身體和肩膀都習慣性向前傾。另外,經常彎身工作或做功課,會令韌 帶過度伸展,有機會造成寒背。寒背除了不太美觀,肩膀亦會因而容易疲累以及會影響肺部的 擴張。不過,背部隆起亦有機會是由其他疾病所導致,如有任何疑問,可咨詢醫護人員。
怎樣自我檢查站立姿勢?
大家可以以「牆壁測試」自行檢查站立姿勢是否正確。站立時,頭部以及背部貼著牆壁,如果 站姿正確,只會有少許的空間出現於頸窩和腰部與牆壁之間(大約為手掌的厚度)。如果出現 過少或過多的空間,即代表站姿不正確。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椎間盤是什麼?
椎間盤位於兩節脊椎骨之間,是脊椎內的軟骨組織,它能吸收身體的震盪及維持椎間孔的空 間,減少神經根受到壓迫的機會。經過長期磨損或突然受力過重,如發生車禍或運動時受傷, 可引致椎間盤的纖維環產生裂隙,令髓核可經由此裂隙向外突出,結果造成椎間盤突出。
4 個簡單方法測試出你有沒有腰椎間盤突出︰
- 站姿體前彎︰若你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當你向前彎曲腰部時,會施加大量壓力予椎間 盤,令你的痛楚加劇,同時惡化症狀。但相反地,當你向後彎曲腰部時,會感到痛楚減輕。
- 單腳站立 ︰患有腰椎間盤突出會使肌力下降,令脊椎變得不穩定。患者的腳部無法用力, 難以用單腳站立。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不能維持單腳站立的姿勢,有機會是腰椎間盤突出。
- 仰臥直抬腿 ︰你可以先仰臥在床上,把雙腳伸直,然後抬起其中一隻腳,抬起時臀部要貼 著床上。正常人抬起腳的角度可高達 70 度或以上,但如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在抬起 60-70 度 時就會感受到明顯痛楚,甚至 20-30 度時就會劇烈疼痛。
- 踮腳尖︰腰椎間盤突出使肌力下降,如患者腳部肌力會較弱,無法出力,因此不能做出踮 腳尖的動作,亦會出現腳麻。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扁平足在香港其實十分常見,如果您平常走路一小段就感到腰酸背痛,或久站時腳底容易刺痛 無力,您可能也有扁平足問題!
扁平足是什麼?
正常腳掌的內側處會有一個凹陷的部份,稱為「足弓」。足弓會在我們活動時因應不同的地 勢,提供適當的承托力和彈力,讓我們的身體能保持平衡和避震。但對嚴重扁平足的人士而言,他們的腳掌沒有凹陷的部份,在站著或走路時,雙腳會完全貼在地面上,足弓無法發揮原有的避 震功能。
如何知道自己有否扁平足?
若你懷疑自己有扁平足,可以進行以下的簡單測試:
- 濕足印檢查:先把整個腳掌濕水,再踏上白紙上,觀察足弓的位置和顏色。
- 鞋底磨損程度:扁平足人士的鞋子內側會磨擦得較嚴重。
如何預防扁平足?
- 定時運動:平常可多做腳部運動,如用腳尖站立或跳繩,可加強大小腿和足底的肌肉群, 令我們的筋腱和韌帶更健康。
- 選擇合適的鞋子:鞋子的尺寸要合適,要有彈性及透氣,鞋底應能有效承托足弓,包住後腳跟的「鞋杯」要堅挺,同時具備防滑及吸震功能,可分擔足弓在走路時的壓力,預防腳痛問題及後腳跟受傷。
- 定期檢查:處於發育期的兒童建議每年進行定期足部評估或作足部壓力測試,猶如牙齒保健一樣,以檢查足弓的發展情況。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很多人都曾受落枕的問題困擾,即是俗稱的「瞓厲頸」。「瞓厲頸」是一種十分普遍的頸部痛 症,它的成因有很多,冷氣開得過大也是原因之一!
「瞓厲頸」是什麼?
「瞓厲頸」指頸椎附近的肌肉(主要指斜方肌及胸鎖乳突肌)出現痙攣狀態,引起痛症。
「瞓厲頸」有甚麼成因?
- 不良睡姿:睡覺時使用過高或過低的枕頭,加上不良睡姿,容易「瞓厲頸」。
- 肌肉長期拉扯:若長期處於同一扭曲的姿勢,會令頸部肌肉及韌帶長期拉緊,容易受損。
- 著涼:睡覺時若冷氣過大,使頸背著涼,會導致胸鎖乳突肌痙攣。
如何舒緩「瞓厲頸」?
- 要注意睡眠姿勢,使用高度適當的枕頭。
- 可用熱毛巾敷肩頸部約 15-20 分鐘,幫助血液循環,令肌肉放鬆。
- 洗澡時用花灑在肩頸部反覆沖洗,有助減輕痛楚。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是本港很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患者的關節部位會感 到疼痛、灼熱及腫脹。以下一文讓您更深入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出現異常而導致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炎症反應有機會影響全身不 同的關節,令關節持續侵蝕,甚至變形,嚴重的話最終關節會受破壞。除了令患者感到疼痛 外,此症亦大大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
哪些人士較容易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30-50 歲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高峰期,女性患病的機率比男性高三倍。以下人士亦為 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高危一族:
- 擁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家族史的人
- 癮君子
- 較常暴露於石棉或二氧化矽的人
- 肥胖人士
- 長期排便不暢通
哪類食品會增加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部相關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飲用碳酸飲料會增加患上「類 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研究調查了 19 萬名女性在 4 年的日常飲食,結果發現每天飲用一次 碳酸飲料的女性,起比一個月喝不到一次碳酸飲料的女性,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高出 6 倍。因此,長期飲用高糖份飲品的人士會更易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資料來源: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一些常穿著高跟鞋的女性會有「拇趾外翻」的問題,令她們感到非常病痛楚。其實造成拇趾外 翻的成因有很多,其中普遍的原因有遺傳、經常穿高跟鞋,或扁平足/高弓足之問題而引致, 當中女性患上的比例會比男性高。
什麼是「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是一種主要在大腳趾關節彎曲畸形的症狀,通常被稱為作為「姆囊炎」。患者大 腳趾尾部的角度會朝向小腳趾,使關節放大,出現了一個腫塊。這種擴大或拇趾囊腫可以是又 紅又腫,並且會變硬。
如何舒緩「拇趾外翻」的症狀或延緩惡化?
- 避免穿著人字拖:人字拖無法支撐足弓,會令拇指承受的壓力增加。
- 穿合適的鞋子:避免鞋子過緊、鞋頭過窄或鞋跟過高。建議選擇跟高約2.5-3.5cm的鞋子, 而且鞋頭較寬、能支撐足弓、舒適的鞋子。另外配合鞋墊穿著,以支撐足弓。
- 冰敷:能夠舒緩拇指外翻時的疼痛感。
- 按摩:可以在腳底擺放一個網球,輕輕踩踏以作按摩功效。另外可在腳部按摩時轉動拇 趾,令拇趾組織變得柔軟,提高活動性。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您有試過早上起床後一著地就感到腳底疼痛,但走一會兒後痛楚就消失嗎?千萬別以為這只是 小事,您或許已經患上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什麼?
足底筋膜是在腳底的一個結締組織,它從足跟部位伸延到腳趾蹠骨頭。足底筋膜能輔助我們行 走得更有效率。在正常步行中,足底筋肌膜會被拉扯,為足弓提供有效支撐,並利用拉緊的張 力提供力量,推進足部。
足底筋膜炎有什麼症狀?
患者通常在早上下床時會感到腳底刺痛,但走一會兒後,疼痛感會慢慢減輕,當休息一陣子沒 有走動,再次行走時又會感到痛楚。疼痛的部位主要是足跟或沿著足弓內側的部位。
如何舒緩足底筋膜炎?
患者可做一些伸展運動,以改善腳底肌力不足的問題,減輕腳部負擔。
- 踮腳尖:平常空閒可踮起腳尖,增加小腿的肌力。踮起的時候可找物件作輔助支撐,每次 踮起腳尖保持 3 秒,然後放下,一共做 10 次。
- 毛巾伸展:先準備一條毛巾,坐好後把一隻腳向前伸直,然後將毛巾繞過腳板底,再盡量 把腳往身體方向拉,感覺到小腿後方的肌肉正在伸展則為之正確。每次伸展時維持 30 秒,休 息 30 秒後,再重複動作共 3 次。換腳再拉 3 次。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常見於男性的風濕疾病,患者的腰背痛會十分嚴重。以下為大家介紹一 下這種關節炎症。
「強直性脊椎炎」是什麼?
「強直性脊椎炎」屬於關節炎,成因為自身免疫系統失調,令患者的脊椎及部分關節受影響, 如髖關節和骼關節等,引起持續性炎症,所以受影響的部位會出現痛楚及僵硬的情況。大多數 患者都是約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男性,年屆五十以上人士會有較少的患病風險。臨床上,亦有 十多歲的青年出現類近的疾病。
「強直性脊椎炎」有什麼常見病徵?
典型「強直性脊椎炎」的患者會在骶骼關節發病,即是尾龍骨與盆骨之間的關節,患者的腰背 痛會十分嚴重,發病位置會疼痛及發炎。此症與普通非炎性的腰背痛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被患 者忽視而延誤診治。患者的腰背痛會在晚上較為嚴重,而於早上時會變得特別僵硬。亦有少量 患者的痛楚會一直延至腿部,情況嚴重的話甚至連活動能力也會受影響。
「強直性脊椎炎」對患者有什麼影響?
患者的骶骼關節位置會持續發炎以及疼痛,腰骨甚至有機會慢慢鈣化,尤其是脊椎骨之間的韌 帶,會有最明顯鈣化的跡象。如果鈣化情況愈發嚴重,尾龍骨關節有機會繞過軟骨連接起來, 這會局限了患者脊椎骨的活動能力。如果連接的位置因鈣化而變得參差不齊,更會令患者會出 現駝背問題。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資料來源: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正確走路的重要性?
正確走路需善用「體幹」,即是運用腹肌、肩胛骨及臀部的骨盆,就能提升運動效能,舒適地 行走。但若行走方式錯誤,很會容易引起腰背疼痛、頸椎病、膝蓋痛等痛症。
如何避免錯誤走路姿勢?
只要避免以下走路方式,就可以提升運動效果。
- 駝背:經常伏下工作或長時間使用手機的人士,走路時很容易會彎腰及駝背。駝背時除了 背部會蜷曲外,頭部和肩膀也會向前傾。這樣容易造成腰痛、肩頸僵硬、大腿肌肉疼痛等問 題。
- 挺肚走路:長期挺肚行走,除了會引致腰痛外,還會令膝部關節受到壓迫,有機會引發慢 性膝蓋疼痛。
- 曲膝走路:很多穿高跟鞋的女性會無意中曲膝行走,因為穿著高跟鞋令體重不能平均分散 在腳底,重心會集中在腳尖處。鞋跟變高時,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膝蓋的負擔會隨之增加。經 常穿著高跟鞋或會養成曲膝行走的習慣,膝蓋軟骨會容易受到磨損,因而導致腰痛、小腿腫 脹、關節炎等問題出現。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什麼是「步行姿態分析」?
步行姿態分析是透過生物力學和運動學手段,運用儀器系統去分析我們步態的相關數據,例如 足底壓力分佈數據、時間數據、空間數據等,這些數據能詳細研究我們步行的方式,計算我們 肌肉的活躍度及了解身體結構,為我們進行評估,並建議治療方案。步行姿態分析也常用作幫 助運動員更有效能地跑步,或確認受傷的運動員的傷勢成因。
「步行姿態分析」有什麼用處?
找出步行壓力點的所在,確定問題的成因,製訂治療,如矯型處方鞋墊,令腳部壓力達至平 衡,減低因步行姿勢對身體不同部位造成的傷害。有了步行姿態分析,就能協助解決慢性足部 疼痛、足跟痛、老繭、拇囊炎、腳甲向內生、膝痛,或於早上起床時或日間感到跟腱疼痛等足 部問題。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扁平足的成因是什麼?
- 不正確的行走姿勢:不良的走路姿勢會令小腿肌肉及大腿內側的內轉肌變得鬆弛,這會增 加腳掌跟膝關節的負擔,容易導致膝關節炎,同時亦會壓低足弓,形成扁平足。另外,大腿肌 肉會因拉緊而令骨盆向後傾,令我們站著時會把重心放在腳跟,自然腳趾會不貼地,足弓也無 法發揮避震功效。
- 嚴重欠缺運動量:欠缺運動量會令肌肉積聚代謝廢物,緊縮成一團,亦會讓我們站著時雙 腿顫抖,為了站得更穩,腳底會用更大面積去貼平地面,造成扁平足。
- 肌力退化:正常情況下,人類要到起碼 80 歲時,下半身的肌力才會有可能退化至足弓塌陷 的程度,但現時交通發達,人們走路相比以前少,導致有扁平足的人士大幅增加。
如何判斷小朋友是否扁平足?
小朋友 2 至 3 歲時期的足弓未發育完成,有很多皮下脂肪和韌帶仍然鬆弛,所以即使看似有 扁平足問題,但都未能準確界定。到 3 至 4 歲時,小朋友的脂肪層會開始減退,便可以開始 看到是否確實有扁平足問題。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為什麼要穿矯形鞋墊?
矯形鞋墊能夠為足弓提供承托,改變雙腿著地時的受力角度,將有結構問題的腳矯正至正確位 置,讓我們站著或行走時,保持良好的姿勢,以免引發疼痛或受傷。同時,矯形鞋墊能幫助小 朋友矯正足弓位置,保障小孩的足部發育,改善骨骼排列,矯正脊骨。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矯形鞋墊?
大家可以根據以下 3 項重點去選擇矯形鞋墊:
- 足弓型態:先了解自己的足弓型態屬於哪一種,例如是正常足、扁平足、或高足弓,了解 後才可買到適合自己的鞋墊。
- 鞋墊硬度:鞋墊的軟硬度很重要,太軟的鞋墊會無法有效地支撐足弓,而太硬的鞋墊則有 機會引起不適。
- 鞋墊用途:皮鞋或不同類型的運動鞋等的內部結構可能有不同,因而鞋墊的設計、物料都 會有分別。所以在造鞋墊的時候,最好將平時常用的鞋帶去,以便脊醫參考。
如有需要,請盡早向專業脊醫查詢。
在美加西醫的領域裡,脊骨神經醫學是治療功能性失調等慢性疾病的主流醫學,且是最被肯定的自然療法之一,更是神經、肌腱與骨關節疾病的專科醫學。多項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脊骨神經醫學療法在治療腰痛上,比服用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更為安全、有效且快速,更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腰部脊椎手術案例,如椎間盤突出、骨刺等,若在早期發現時,即予以脊骨神經醫學的脊椎矯正來治療,患者就可免除開刀的痛苦。
脊骨神經醫學 (Chiropractic) 源於美國,在1895年Dr. David D. Palmer創立。脊骨神經科的英文名稱 Chiropractic源自希臘文,意思為「徒手治療」。故脊骨神經醫學的特點是不用打針、吃藥或開刀來治癒疾病,為歐美先進國家的人民提供一個自然醫療的選擇。由於人體的脊柱中樞神經控制身體每個器官,任何脊骨上的錯位都可使身體功能失調,因此脊骨的正確排列非常重要,由此可見脊骨健康與整體健康有著莫大的關係。而脊醫透過獨特的脊骨神經科治療方法糾正脊骨錯位,使身體回復應有的正常功能。此外,脊醫理念認為人體天生就有自然調整及復原的能力,強調不需倚靠藥物及手術,使用導引的方法,提升身體內在的能力,達到復原的效果。
2003年2月,脊醫註冊法例正式在香港實施。由於香港未有大學或專上學院提供脊骨神經醫學課程,基本上所有在港執業的脊醫均畢業於海外脊醫學院,而全部均需由香港脊醫委員會認可(分佈於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等國家)。一般脊醫需要完成最少六年嚴格的專業認可教育及訓練,並須通過專業牌照考試方可執業。香港政府亦承認脊醫與西醫、牙醫及中醫同為本港四大註冊之醫療體系,不需經任何轉介便可直接為病人提供診斷、治療和轉介服務。
脊醫和骨科醫生都是接受了正規訓練的醫生,並藉著骨科、神經、身體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來做診斷的醫生。脊醫和骨科醫生都有權力診斷,要求各項身體檢查、影像攝影檢查(包括磁震攝影和斷層掃描)以及各項電子診斷測試,還可以判讀X光片或斷層掃描等影像檢查結果。 脊醫根據診斷檢查的結果作出治療,方式包括:脊骨神經手法治療(脊骨關節矯正、軟組織治療、關節運動等)、改正姿勢、物理治療(與物理治療師所採用之治療方法相約),再配合復康運動及營養指導;脊醫強調以不打針、不吃藥、不開刀的方法進行治療。 骨科醫生的治療方式包括有藥物、外科手術、外用支架或物理治療對醫治病患。在需要的情況下,骨科醫生可再轉介專科跟進。
物理治療師主要使用物理方法刺激病人身體來治病。而脊醫則透過脊骨神經手法治療(脊骨關節矯正、軟組織治療、關節運動等)、再以一些物理治療方法作為輔助、並配合復康運動及營養輔導來治療。脊醫不需經任何轉介便可直接為病人提供診斷、治療和轉介服務。
「脊骨矯正治療」是一門受醫管局認可的專業矯正療法,脊醫以快速的人手推壓動作,準確地將移位的脊椎或關節復位,恢復脊骨排列和關節的活動能力,減輕肌肉繃緊,及矯正神經系統的錯誤信息。脊醫有時也會使用不同的輔助儀器如衝擊波、整脊槍(Activator) 等去矯正一些比較脆弱的骨骼,適合嬰兒及老年人使用。
由專業脊醫進行的「脊骨矯正治療」十分安全,治療引發副作用的機會亦非常低,許多病人治療後感覺疲倦,但這些均屬生理機能及並無危險的自然反應。根據新西蘭政府的研究証實,脊骨神經治療是世上其中一種最安全的治療。但如果由未經專業訓練的人士作矯正,則會大大增加扭傷,甚至由頸椎矯正所引起的腦中風的風險。
正常的情況下,治療過程完全不會痛,除非病人剛受傷,如開車遭後方追撞所造成的頸部扭傷,發炎的肌肉在整療過程中有可能會產生不適感。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當移了位置的脊椎或骨關節經治療回到正確位置時,周遭肌肉等軟組織需要重新適應及調整鬆緊度而造成肌肉酸緊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常且短暫的現象。
接受治療的人士從新生嬰兒到高齡老人都有。不管老少的脊椎都有可能產生移位,譬如嬰兒的頸部及脊椎可能在分娩過程中產生移位,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會影響嬰兒脆弱的脊髓和神經,而脊髓和神經又主控肌肉和內臟的發展,因而導致體質及發育的問題。有時候脊骨移位如未被適當矯正,可能造成脊椎柱變形。預防勝於治療,及早開始接觸脊骨神經醫學有助於發現問題並及時進行治療。
不是的。我們常以為關節在治療時要發出聲音才有效,這是錯誤的觀念。不過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光滑的關節表面因為稍微分開,會產生一點空隙並發出些微聲響。合格的脊骨神經醫學醫生關心的是患者脊椎的位置是否被矯正,而非其可能發出的聲音。
絕對不可以!這樣反而對脊骨有害而無利。因為這些動作沒得到準確控制,可能令脆弱的肌肉和韌帶變得更脆弱,甚至有過度糾正的危險。脊骨糾正治療是一門專業的學問,這需要由持專業資格的脊醫為您檢查後再為您的作出適當的治療。
即便您覺得身體沒問題,脊骨神經醫學可幫助您維持身體的健康程度。您的脊醫可以建議一套適合您的脊椎保健計畫、根據人體工學建議您如何維持正確站姿坐姿、提供飲食資訊及背部運動的建議。脊骨神經醫學不僅是治病醫學,也是保健醫學,猶如中醫所強調的「預防勝於治療」理念一樣。
是的,脊骨神經醫學主張自然療法,醫生所進行的療程中不使用藥物,也不動刀。脊骨神經醫學相信人體本來就具備某程度自癒能力並依此信念進行診療。藥物有時會干擾身體自療機制,產生副作用或是因為依賴藥物導致其他疾病或併發症。在身體產生不適或受傷時,絕大部份應先採取溫和的治療,而脊骨神經醫學正是此類中最安全有效的療法。
女性懷孕時因為日漸增加的體重與壓力,常導致下背部,腿部及肩胛骨間等部位疼痛,而有些孕婦也會有頭痛,或是出現噁心、排泄相關等問題。脊骨神經醫學醫生可以減緩上述的問題。其實女性於準備懷孕時也可尋求脊醫的幫助,以最佳的心理及身理質素去受孕。
當然可以。脊醫會選用合適治療的手法,以增進血液循環,鬆弛肌肉,從而達到減慢退化、痛楚和令活動自如,最佳的保健效果。
脊骨神經醫療法是最安全的醫護方式之一,數個月大的新生嬰兒脊骨非常脆弱,脊醫會以非常輕的力道進行徒手治療。正常情況下醫療過程完全不會痛,更不會對您的小朋友造成傷害。將近一百年來,脊骨神經醫學醫生一直為小朋友提供安全暨有效的治療,德國、澳訓、丹麥及美國各地出版的研究報告結果,都肯定脊骨神經療法對多種嬰幼兒疾病都有不錯療效,相關醫療科技的見證也越來越多。
不同的保險公司有不同的保障計劃、條款和索償程序。請先向您的保險經紀查問清楚保險類型和索償程序。
腰痛屬常見問題
關節錯位 椎間盤突出 退化性關節炎


頸部疼痛,只是「瞓厲頸」?
頸部疼痛的處理方法
運動高手秘笈
打球是相當好的的運動
打球是相當好的的運動,不僅好玩,也能訓練體力、耐力、機智、反應,以及改善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打球基本上適合各個年齡層,但是運動傷害亦時常可見。以下為十個打球前的叮嚀,幫助您提升球技,並預防運動所造成的傷害。 運動前務必有適當的暖身活動,如伸展操、慢跑、跳繩或其他有氧活動。 在賽前或激烈運動前補充均衡適量的營養,避免食用油炸食物,酒精,和其它不易消化的食物。運動間,隨時補充大量的水分,如礦泉水或一些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想要有在運動上有最佳的表現,需長期在有氧訓練、重力訓練和營養方面下功夫;此外,脊椎神經與骨骼狀態也須處於最佳情況。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可以幫助運動員的脊椎關節保持在最正確的位置,對於運動員的神經系統以及肌肉力學有很大的幫助。此種療法能控制人體運作和行動的神經,避免受到因脊椎骨關節錯位而引起的壓迫,並降低運動受傷的機率。 脊椎關節位置的正位與否,會影響運動時的活動力與反應能力,脊骨神經醫學不僅可以改善因運動而引起的骨關節錯位所造成的神經訊息干擾,並且能使僵硬和受傷的軟組織恢復正常狀態,幫助身體達到最大的柔軟度。 球類活動能對關節產生壓力或破壞,尤其對膝蓋關節,因此建議運動員多做增強膝關節的運動,來預防膝關節受傷。 運動時,尤其在肩膀和脖子部位所產生的僵硬或是疼痛感,很容易使運動員分心,影響臨場的表現。脊骨神經醫學能提升活動力,減少脆弱組織的不適,並移除神經運作的干擾等,讓運動員專心比賽。 大多數國際級的運動員的醫療小組中,都有一位脊骨神經醫學醫生(Doctor of Chiropractic)來協助選手維持最佳的健康和人體工學。 脊骨神經醫學是一種自然的健康療法,它除了提供疼痛藥物和其它化學藥物以外的另一種醫療選擇外,還能安全有效醫治多種常見的病症,而不會有服用化學藥劑後的副作用。 運動時一個乾淨、安全的活動空間是非常的重要,打球前必須確保場地沒有任何的障礙物,且地面是乾燥的。 安全的球賽需要一雙適當的球鞋來保護雙腳。另外,賽前應備有一套乾爽的衣服以便賽後更換,避免著涼。

人過四十歲,被某種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所困擾的機會便大增,因此,膝關節退化可謂常見的中年危機之一。通常患者會抱怨膝蓋疼痛、無力、無法久站或走遠、蹲或上下樓梯困難、坐久了或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等不適;嚴重時甚至關節會 變形,且在天氣變冷或潮溼時,關節便有如氣象台似地發出疼痛的警訊。 根據統計,五十歲後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率約二成至三成;到了七十歲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率則高達七成。關節為骨骼與骨骼之間的交接處,中間長有富強性及避震用的軟骨,而其在周邊附著支持關節運動的韌帶及肌腱,這些組織彼此巧妙配合,使我們可做出站立、行走、跑步、跳高、上下樓梯等各種活動。然而,膝關節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下,也會有損壞的一天。 話雖如此,但還是有方法可減緩關節的退化。根據研究發現,膝部的關節錯位會造成膝蓋的受力大增,加重了膝關節的負擔;跌跤、運動、工作意外或於一般的日常活動都可能產生骨關節錯位垂偏移。儘管關節錯位只造成關節的接觸表面輕微地脫離原本的滑動軌道,並造成少許的關節面磨損,但長時間的關節活動如散步等,卻會引起膝關節以及周遭結構如韌帶與肌腱的慢性發炎和破壞。 此外,因人體的關節有互動的影響,膝關節以外的骨關節位移,如腳踝、股關節、股盆關節和脊椎關節錯位,也能改變人體功學,並影響膝關節的受力。而當我們在做不同活動時,原本關節就會承受相當的負重量,如在站立時,膝關節便承受相當於體重的重量,走於平地時為體重之四倍,爬樓梯時為體重之七倍,而跳躍時為體重之十五倍;再加上骨關節錯位所帶來的額外負擔,更加速膝關節的破壞與老化。 因此,減緩或停止膝關節的破壞,則須確認全身骨關節是否有錯位的現象,並予以矯正回位。另外,在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時,還可應用熱療、電療和短波等物理治療,來改善膝部組織的新陳代謝與加強血液循環。在飲食上,除了盡量清淡外,可多吃蔬果及減少攝取動物蛋白質,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現象。而葡萄糖胺( Glucosammine Sulphate)和軟骨膠硫酸鹽(Chondrotin Sulphate)這兩種營養食品的補充,可以修補破損的軟骨,使關節面回復滑潤,以減少關節的破壞。至於肥胖的 患者則須減重。 在DIY方面,建議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的民眾多做抬腿運動、游泳或騎自行車,以強 化大腿肌力及改善新陳代謝。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若能持之以恆應用上述方法, 將可以避免病情惡化或開刀的可能,並且能正常地活動。
脊椎側彎
對健康的影響更是深遠
早期症狀並不明顯
脊椎側彎不僅有損外觀;對健康的影響更是深遠,例如腰痠背痛、頭痛暈眩、四肢痠麻、呼吸困難、內臟壓迫、體能衰弱等,都與脊椎側彎有關。 脊椎側彎引發於發育期間,女性患有此問題的機率是男性的七倍,因為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很少有患者能覺察自己脊椎柱的偏差。大部份的脊椎側彎都是意外發現的,可惜的是,因發現的有些稍晚,脊椎的彎曲巳達到相當的程度,當脊椎嚴重彎曲時,除了手術以外,想回復正常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預防脊椎側彎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早發現,即時治療,做父母的應要為自己的小孩做簡單的脊椎檢查來確定孩子的脊椎健康。 脊椎側彎簡易檢測方法: 第一、面向鏡子,全身放鬆,雙腿併攏站穩,觀察是否出現左右肩膀高度不一致(此法建議裸身檢查更為準確)。 第二、在床上俯臥,全身保持直線,請他人檢視您的雙腿是否有長短腳的現象。 第三、脫下外衣站直,前胸向前往下彎,並暫時保持此動作,請他人為您檢視脊背,注意是否有脊背高度不一,左右有否在同一水平面上。 第四、頭部經常往同一邊傾斜、兩隻鞋根的磨損程度相當不平均、在走路或跑步時動作不順。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則表示脊椎可能有偏斜,應立刻到專科醫生接受更仔細的檢查及治療。除骨科外,脊骨神經醫學是脊椎側彎患者求助的另一選擇,在其脊椎側彎的整治經驗已有一百年以上。美國有九成的脊椎整治是由脊骨神經醫學醫生執行的,當脊椎側彎低於四十度時,可應用脊骨神經醫學的脊椎矯正術來改善。 脊椎側彎預防 在脊椎側彎預防上,平時保持正確姿勢仍是避免脊椎偏斜的不二法門。建議患者在搬重物或提物品時,應將雙膝彎曲,上半身儘量保持直線,勿過度彎腰;拿高處物品時,多利用梯子或椅子墊高;肩上背包或手上所提物品應常換邊;保持正確站姿、坐姿與走路姿勢,勿彎腰駝背。 仰睡時枕頭高度不宜過高,才不會影響頸椎的自然曲線,;而側睡時應用較高的枕頭 來減少頭部以及肩膀的壓力,並且將膝部稍微彎曲,以減少背部壓力。另外,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均衡飲食以及規律的運動,對於脊椎的保健也是相當重要。
中風患者多活動 可減少肌肉萎縮及骨質流失
腦血管堵塞
腦血管破裂
中風是腦血管堵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腦內局部破壞,造成半身不遂,感覺異常,惡心,昏迷,言語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導致中風的原因包括腦血管硬化或狹窄或先天性結構異常,過度勞碌,情緒激動,緊張,心臟疾病、高血壓、營養不良,及寒冷氣候。中風之後,大部分的患者仍有機會回復正常,但也必須盡快地和耐心地接受治療。 除了接受內科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及復健醫療以外,患者亦可以應用脊骨神經醫學治療來加速復原。在中風之後,因為行動不便,走動時一跛一跛,常造成因受力不均衡所引起的骨關節位移、肌腱不平衡或痠痛無力、神經系統干擾和加重平衡感失調。中風患者若接受脊骨神經醫學醫生的治療,可以改善上述的問題,並且強化體質,使患者更快地康復。 中風的經歷也容易引發無助,緊張,恐懼,和易怒等情緒問題,此時患者家屬必須耐心照顧,並給予安慰和鼓勵。而脊骨神經醫學醫生則可應用潛意識清理療法,有效地將患者的情緒改善,也因此減少了中風復發的機會。 除了專業的輔助,中風患者也須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功課,因為能愈快地回復起坐與步行,愈能減少肌肉萎縮及骨質流失,並且減少功能統合及平衡感的問題,所以,中風患者應盡快及盡量地走動和活動筋骨。 中風患者在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少鹽、少醣,少油脂,避免油炸食物,可多食蔬果及深海魚,有助於減少血中油脂及預防便秘。同時注意總卡路里數及營養是否充足和均衡,必要時,亦可食用綜合維他命丸來補充身體的需求。最後,放鬆心情、充份休息,及在冬天裡做保暖的工作,如此飲食、營養、休息三管齊下,才能加速中風患者恢復健康。